湖北黄冈是湖北省东部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美丽的城市环境、完善的城市配套也让这座城市在2017年成为国家卫生城市。8月19日8时08分,中能建建筑集团PC总承包建设的黄冈市市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工程“两炉一机”顺利通过72+24小时满负荷试运行,正式移交投产,为这座鄂东明珠、水岸都市提供了清洁动能。
近零排放,垃圾有了“好归宿”
在黄冈,这座湖北人口第二大城市,每天都会产生数千吨生活垃圾。这些垃圾最终会被如何处理?
驱车沿蜿蜒的乡村山路行驶,一路逶迤起伏,苍翠欲滴。几经曲折面前豁然开朗,脚下,青草、野花、树木,弥漫着暗香浮动的清新空气;不远处,冷却塔、烟囱、垃圾储坑、焚烧发电厂房等现代化建筑鳞次栉比。
沿着1号厂房的参观通道,每走一段就有不同颜色的灯带,预示着进入了不同的处理车间。透过清洁焚烧中心垃圾吊控制室的玻璃幕墙,一个巨大的抓斗从垃圾池内缓慢地将垃圾抓起,把它们从燃烧到千度高温的焚烧炉顶端投进去,焚烧炉内的高温迅速将垃圾烤干焚烧。
“有了垃圾焚烧发电,黄冈的生活垃圾最终会告别填埋!”项目部经理詹自锋指着正在大口大口“吞食”垃圾的现代化焚烧设备,脸上洋溢着自豪的微笑。
黄冈市区垃圾发电项目是国家强力推行的城乡公共服务基础项目,项目建设2台日处理量为600吨的机械炉排生活垃圾焚烧炉及1台25兆瓦汽轮发电机组。项目建成后,588万余黄冈人将呼吸更加清新的城市空气,城市“清道夫”将助力黄冈市实现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对推动黄冈市经济发展,提升城市整体形象、改善区域综合环境具有重大意义。
厂区内,一台台垃圾处理设备整齐划一,高大先进。封闭式操纵平台操作区与垃圾存放区严格分开,即使是站在巨型垃圾池对面,也闻不到一点异味。整个生产过程实现了无污染,无公害。厂区的面貌彻底颠覆了人们对传统垃圾处理场的固有印象。
“我们采用的是国际领先的炉排式垃圾焚烧发电技术,设计规模日焚烧处理垃圾1200吨,年发电量将达1.7亿千瓦时。”詹自锋说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有了焚烧发电才算有了好归宿。用垃圾发电,可使体积减量90%以上,且高温焚烧处理了有毒有害物的同时,减少二氧化硫等气体的排放。既创造了经济效益,又能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
技术领先,臭气成了“香饽饽”
在人们想象中,垃圾焚烧意味着恶臭扑鼻、黑烟滚滚。事实上,经过30多年的技术引进、吸收和国产化,垃圾焚烧处理技术装备日趋成熟,现代化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已成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重要方式。
为了减少公众对垃圾焚烧发电厂的误解,湖北省政府组织观摩团到现场参观。现代化的垃圾处理设备,干净整洁的厂区打消了大家的后顾之忧。“完全没想到,垃圾发电厂竟然没有一点臭味。”一位参与观摩的当地老百姓说道。
清洁焚烧不是简单的一烧了之,而是一套严格细致的工艺流程。它包括了垃圾焚烧处理系统、余热发电系统、烟气净化系统、飞灰固化系统等,通过这一系列处理降低对环境的危害。
项目采用清洁焚烧工艺,焚烧炉、抓斗系统、烟气净化装置等关键设备、技术均具备全国一流水准。严格控制恶臭气体和烟气排放,卸料大厅为全封闭设计,进出口设置空气幕,内部设喷雾除臭系统。焚烧炉可将臭气用高温分解,项目烟气净化系统采用组合工艺,处理后的烟气达标后通过180米高的烟囱排放。
“这个项目的投入运行可以说从根本上把填埋垃圾臭气扰民的问题解决了。”项目部总工程师吴敢介绍说,“之前周边居民总是担心垃圾燃烧的排放物可能污染环境、影响健康,但烟尘气体经过烟气净化系统后是完全达标的。项目建设过程中,没有产生异味,环境也始终是健康值,大家的心总算是放下来了。”吴敢指着正在吞云吐雾的“高富帅”,“你看大烟囱,排放的是洁净的气体,焚烧过程中的烟气经过处理排放到空气中并不会对空气质量造成影响。”
项目运行以后,清洁焚烧项目大门处电子屏实时公开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在线监测数据实时上传到政府监管平台,实时监控进场垃圾量、焚烧工况、烟气污染物排放指标。
一切民生工程的落脚点,便是造福百姓。这也是黄冈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建设的初衷。从挖坑填埋,到卫生填埋,再到清洁焚烧,处置垃圾的方法和技术也越来越进步,保证了人们干净整洁的生存环境,同时不断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如今,行走在电厂周边的林荫小道上,往日扑鼻的臭气变成了草木花香,山林掩映处的“垃圾场”变成了科技范儿十足的“工业区”,垃圾从这里变废为宝,成为城市的“充电宝”。